区别于一致地震动,多点地震动(差动)用来描述地震动空间变异性。
第一章 地震动力反应时域内求解的基本方法
1.1 引 言
1.2 隐式计算方法及其稳定性
1.2.1 NewMark-β法及其稳定性
1.2.2 Wilson-θ法及其稳定性
1.2.3 平均加速度法
1.2.4 线性加速度法
1.2.5 Hilber-Hughes-Taylar (HHT)方法
1.3 显式计算方法
1.3.1 中心差分法
1.3.2 拉格朗日显示积分法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多点地震动生成的理论方法、参数与程序
2.1 引言
2.2 多点地震动生成的理论方法与逻辑
2.2.1 多点地震动生成的基本框架
2.2.2 多点地震动生成的理论方法与模型
2.3 多点地震动生成所需参数
2.2.1 目标功率谱模型及其参数
2.2.2 功率谱参数的程序编制TJU.SPSP
2.2.3 采用TJU.SPSP计算得到的三种规范功率谱参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震动多点输入的随机计算模型和高效实用方法
3.1 引言
3.2 地震动多点输入随机模型
3.2.1 地震动空间模型分类
3.2.2 多点随机计算输入模型的确定
3.3 一致和地震动多点输入下虚拟激励法的实用求解模式
3.3.1 谐振稳态分析
3.3.2 一致输入模型中虚拟激励法的实用求解模式
3.3.3 多点输入模型中虚拟激励法的实用求解模式
3.3.4 实际工程的虚拟激励法软件实现算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震动地表多点输入的结构响应时域理论模型与方法
4.1 引言
4.2 一致加速度输入模型
4.2.1 基本前提
4.2.2 静力作用认识阶段-静力法
4.2.3 动力作用初始阶段-放大系数法
4.2.4 动力作用发展阶段-动力时程法
4.2.5 地震反应实用方法-一致反应谱法
4.3 多点计算加速度理论模型
4.3.1 多点加速度输入理论模型
4.3.2 多点加速度输入理论模型适用范围讨论
4.4 多点计算位移输入理论模型
4.4.1 当前位移输入模型推导过程
4.4.2 当前位移输入模型存在的问题剖析
4.4.3 解决当前位移输入模型存在问题的MRE理论方法
4.4.4 解决当前位移输入模型存在的问题的MRE实效方法
4.5 多点计算位移-速度输入理论模型
3.5.1 位移-速度输入模型与位移输入模型的区别
3.5.2 位移-速度输入模型的优点
4.6 多点计算大刚度法及其问题
3.6.1 大刚度法的由来与推导过程
3.6.2 大刚度法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4.7 多点计算大质量法及其问题
3.7.1 大质量法的由来与推导过程
3.7.2 大质量法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4.8 多点计算位移输入模型与大质量、大刚度法的本质区别
4.9 地震动地表输入各种理论模型的软件实现与算例
4.10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震动多点输入的反应谱理论与问题---经典阻尼
5.1 引言
5.2 多点反应谱的由来与研究现状
5.3 多点反应谱本质及其与一致反应谱的区别
5.4 多点反应谱基本思路与当前多点反应谱的推导过程
5.4.1 多点反应谱推导的基本思想
5.4.2 当前多点反应谱的推导过程
5.5 当前多点反应谱存在的问题及其不容忽视性
5.5.1 多点反应谱存在问题的论述
5.5.2 时域模型公式推导及其区别
5.5.3 基于不同输入模型的多点反应谱及其认识
5.6 纠正的多点反应谱推导过程及其验证
5.6.1 纠正的多点反应谱的推导
5.6.2 纠正的多点反应谱的算例验证
5.7 相关系数与相干函数的注记
5.7.1 相关系数的计算
5.7.2 相干函数的注记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地震动多点输入模型中影响矩阵的意义
6.1 引 言
6.2 影响矩阵R相关的数学模型
6.2.1 影响矩阵R的数学模型应用
6.2.2 R的矩阵元素具体表达
6.3 关于R的数学特性与物理意义
6.3.1 R数学特性与物理意义
6.3.2 R矩阵元素作为权重意义的图解
6.4 R性质的理论论证与算例验证
6.4.1 R数学性质的理论论证
6.4.2 R数学性质的算例验证
6.5 拟静力与动力反应相关注记与建议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地震动多点计算模型影响及其修正------非经典阻尼
7.1 引言
7.2 非比例阻尼影响矩阵的数学和物理特性
7.2.1 非比例阻尼基本概念
7.2.2 非比例阻尼影响矩阵的物理特性
7.2.3 非比例阻尼影响矩阵的数学特性
7.3 地震动一致输入模型中的非比例阻尼问题
7.3.1 单自由度非比例阻尼计算方法
7.3.2 非比例阻尼分析方法
7.3.2.1 摄动反应谱法
7.3.2.2 多自由度模态方程方法
7.3.2.3 高效随机算法
7.4 地震动多点输入模型中的非比例阻尼问题
7.4.1 多点输入模型中的非比例阻尼
7.4.1.1 位移模型
7.4.1.2 加速度模型
7.4.2 多点输入模型中非比例阻尼定性影响
7.4.2.1 对位移模型的影响
7.4.2.2 对加速度模型的影响
7.4.3 对非比例阻尼影响的修正策略
7.4.3.1 时程分析
7.4.3.2 随机分析
7.4.4 数值算例
7.4.4.1 非减震结构
7.4.4.2 支座处存在集中阻尼
7.4.4.3 上部结构内存在集中阻尼
7.5 大跨隔震结构多点地震计算模型的几点注记
7.5.1 地震动多点输入的通常计算模型
7.5.1.1 大质量模型和大刚度模型
7.5.1.2 位移模型和加速度模型
7.5.2 位移模型修正策略
7.5.2.1 无质量刚度元修正
7.5.2.2 位移激励修正
7.5.3 数值验证
7.6 小结
第八章 地震动多点输入的反应谱理论与问题---底部单元非经典阻尼
8.1 引言
8.2 多点反应谱的由来与研究现状
8.3 多点反应谱本质及其与一致反应谱的区别
8.4 多点反应谱基本思路与当前多点反应谱的推导过程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地震动地下多点输入的理论模型与分析方法
9.1 引 言
9.2 土-结构系统计算模型
9.2.1 土-结构系统计算模型推导过程
9.2.2 土-结构系统计算模型存在的问题与MRE实效解决方法
9.3 土-结构系统的粘弹性人工边界
9.3.1 一致输入的单源的粘弹性人工边界
9.3.2 多点输入的多源粘弹性人工边界
9.4 土-结构系统理论模型与粘弹性边界的软件实现与算例
9.5 本章小结
您可能还关心: 《地震差动与结构非线性输出—方法、程序开发及实践》, 科学出版社, 2016
《超高层巨型框架建筑体系的抗震减振 —理论、方案、数值与试验》,天津大学出版社,2017
京 东 : http://item.jd.com/1610357587.html
当 当 : http://product.dangdang.com/1151683137.html
|